21世紀經竹北售屋濟報道 孫春芳 北京報道
  2月19日,農業部就日前國務院抗癌食物辦公廳發佈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做出了闡釋。
  該闡釋巴里島尤其就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5億噸以上”這一遠低於去年糧食產量(6.02億噸)的目標值做出瞭解釋。
  為何網站優化定在5.5億噸
  農業部發佈的闡釋稱,《綱要》提出的“5.5億噸以上”的目標,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這裡的糧食主要是指穀物。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與之相銜接,《綱要》提出的糧食竹北買房產量目標主要指的是穀物產量要達到5.5億噸以上。
  二是這個目標是底線目標。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達到6.02億噸,其中三大穀物生產量為5.43億噸,《綱要》提到的5.5億噸以上的目標只是底線目標,沒有設定上限,本身就考慮了今後生產和消費雙增長的空間,與現有的生產量和消費量也不矛盾。
  三是這個目標與國家已發佈的規划進行了銜接。2008年、2009年國家先後發佈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分別提出了2020年的糧食生產目標為5.4億噸、5.5億噸,《綱要》目標充分考慮了這兩個已發佈規劃提出的目標。
  儘管如此,也有三農學界的學者認為國務院發佈的綱要將糧食產量的目標值設定為5.5億噸以上,事實上低於近年來的糧食產量。可能是為未來改變以高消耗、高污染、食品安全繫數極低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尋找一個臺階”,同時,這一意味著有關部門將適當改變一味依靠國內生產的路徑,適當增加國際市場的糧食來源。
  中國人民大學農發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2013年中國實現了糧食的“十連增”,由此形成了農業部門的一個“增長”情結,似乎這一趨勢是不能逆轉的,然而,這種趨勢的代價也是非常巨大的。“東北一些地區為了增產,把原先用於旱地作物的地用來改種水稻,因為水稻的畝產高,同時一些不太適合的地塊也開發成農地,後果是水資源日益枯竭,一些地區只能靠超量使用地下水來滿足農業灌溉需求,而過度使用土壤導致板結等問題,東北原來的黑土地已經成為歷史。”
  糧食基本自給
  實際上,中國目前的糧食自給率完全在安全範圍之內。中央農村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列舉數據稱,2012年進口的穀物(包括小麥、大米和玉米)數量是1398萬噸,不到1400萬噸,2013年進口略有增加,大概1500萬噸左右。在去年12000億斤以上的糧食總產量中,穀物的產量占90%,約11000億斤,按此測算,中國進口的穀物占國內生產穀物的比重不到2.7%。
  他說,如果按照口糧的口徑來核算,中國2億多噸的玉米產量,真正作為主食吃的比重不到20%。那麼進口量占到國內產量的比重比2.7%還要低一點,大概在2.5%到2.6%之間。
  也就是說,上述糧食自給情況完全符合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
  也是基於此,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提出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也指出,要合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目前,中國的糧食進口總量呈逐年上漲之勢,但小麥和稻穀兩種口糧進口絕對量不大,進口量大的主要是大豆和玉米。
  農業部在解讀綱要時分析近年來糧食進口加大的原因和未來糧食進口的趨勢時表示,2013年,中國穀物進口接近1500萬噸,大豆進口突破6000萬噸,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國內多樣需求增加,二是國際糧價相對便宜,適時適量進口一些糧食,既符合市場規律,也順應農產品貿易國際化的趨勢。
  應當看到的是,儘管近幾年進口在增加,但穀物凈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大,約2.5%,這是安全可控的。
  今後隨著國家強農富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預期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未來國內糧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穩定的,穀物進口一般不會出現大幅增加的情形。(編輯 馬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i53oixi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